父母有遗传的耳聋基因 遗传到孩子 如何避免下一代耳聋

2404    9    一共有1次抢答,悬赏价格:3.00 元 提问者: e625115827  发布时间:2018-10-23

标签: 听障聋哑,听障

yuermeng 发布于:2018-10-25

        “如何避免遗传下一代耳聋”一直是我国很多听障准父母甚至公公婆婆都会时刻担忧的一大问题。他们可能会问:“我会不会携带耳聋基因?”“遗传的概率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办法隔断耳聋遗传,除非不生孩子。

        我们先要有一个常识,才能了解耳聋遗传。我在一个搜狐网找到相关资料可供大家了解。

        我国有三大常见的耳聋遗传基因。研究表明,约有60%的耳聋与遗传有关,目前已发现的耳聋相关基因近300个。在正常人群中约有5%-6%的人至少携带一种耳聋基因。(对了,你们没看错,听人也有携带耳聋基因)

        全国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1.01%的聋人携带GJB2基因突变,是中国最常见的致聋责任基因;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责任基因SLC26A4是中国第二高发的致聋基因,其突变检出率达12.7%;4.51%聋人携带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为药物性耳聋群体的主体。

        先重点介绍GJB2基因,因为这是我国最常见的先天性致聋基因。

        GJB2基因突变在1997年首次被发现,它在儿童语前聋中占20%,在儿童非综合征耳聋(NSHI)中占40%,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在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235delC。致聋原因:研究发现,GJB2基因编码一种称为“间隙连接的β2蛋白”,这种连接蛋白通过调控钾离子水平来维持相邻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分子的转运。GJB2基因在人类耳蜗中高度表达,形成听觉的过程中需要将声波转换为神经冲动,这种转化涉及许多过程,包括维持内耳中适当水平的钾离子,突变的GJB2基因会对耳蜗的正常的听觉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听力损失表现:

        GJB2相关性耳聋一般为先天性,双耳同时受累,耳聋程度呈对称性,少数表现为不对称性,也有单耳受累报道。

        GJB2基因突变造成的听力损失程度从轻度到集中度不等,大多表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遗传方式:

        GJB2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也就意味着两个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正常父母有概率会生出一个患儿。

        孩子耳聋还是不耳聋由两个等位基因决定(A和a),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生育的时候父母各自随机出一个等位基因“拼成”孩子的一对等位基因。举个白话浅显的例子:A是显性的,a是隐性的,也就是说A是“大哥”,a是“小弟”。有A在的时候,a听A的;没有A的时候,“小弟”a可能就“胡作非为”了。在这里,GJB2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大哥”A是听力正常的,“小弟”a是听力不正常的。当“大哥”A不在,而两个“小弟”a聚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合伙捣乱,把孩子的耳朵“关上了”。

        假设其他耳聋相关基因均正常,不考虑概率极小的自身突变,仅讨论GJB2基因:父母中只要有一个不携带该突变基因(AA+AA/Aa/aa)——孩子100%正常;父母均携带该突变基因(Aa+Aa)——孩子75%正常;父母中一个携带该突变基因而一个耳聋(Aa+aa)——孩子50%正常;父母均耳聋(aa+aa)——孩子0%正常。怎么办:由于GJB2基因突变造成的听力损失程度多为重度或极重度,并且听觉系统的结构基本正常,常提示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及耳聋基因筛查尽早发现并确诊病因,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以保证听觉言语能力的正常发展。

        SLC26A4基因(大前庭导水管相关致聋基因)

        SLC26A4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7q31,SLC26A4基因和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相关突变位点的发现,证实SLC26A4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责任基因。我们平时提到的“一巴掌打聋”、“一跤摔聋”其实都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绝大多数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都是SLC26A4基因突变惹的祸。

        致聋原因:SLC26A4基因编码一种叫“Pendrin”的跨膜转运蛋白,在机体离子成分平衡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内耳,Pendrin表达于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椭圆囊、球囊等处,异变的蛋白将对这些结构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引发耳聋。

        听力损失表现: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儿童时期的听力损失,90%的患者为双侧性,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接近正常或重-极重度。病程可为稳定性、进行性或波动性,听力可逐步下降至全聋;跌倒、撞击等行为或无外界影响都可能引发听力的下降。

        遗传方式:SLC24A6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遗传方式同上面的GJB2基因突变。

        怎么办:通过基因筛查可以在轻-中度耳聋中筛选出听力较好的患儿,对其正确指导,避免跌倒、撞击等外界因素,有望保存参与听力,使患者适应正常教育环境和社会。有残余听力的病人可佩戴助听器,听力损失达到重度或极重度应考虑植入人工耳蜗。

        线粒体12SrRNA基因(药物性聋相关致聋基因)

        粒体12SrRNA基因是药物性聋直接相关的责任基因,约有20%-30%的药物性聋与其相关,中国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包括A1555G、C1494T等。可以说12SrRNA基因突变是“一针致聋”的罪魁祸首。

        致聋原因:12SrRNA基因的突变会使得在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形成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的位点,从而影响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药物性聋。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未使用耳聋药物的耳聋患者中,突变的12SrRNA还可能会使线粒体发生应激反应,启动内耳细胞的凋亡程序,从而导致耳聋。

        听力损失表现:听力损失通常发生在使用过氨基糖苷类药物后的3天到3个月左右,临床表现通常为双侧、重度或极重度且不可逆的高频听力损失。也有部分该突变基因携带者在没有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情况下出现听力损失。

        遗传方式:线粒体12SrRNA基因属于母系遗传。由于在受精卵时期,线粒体都来源于卵细胞,这也就意味着该遗传和父亲无关(无论父亲是否携带该突变基因),只要母亲是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患者,就会遗传给后代。母亲正常——孩子100%正常。母亲携带该突变基因——孩子100%携带该突变基因。

        怎么办:通过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药物性聋高危人群,终生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其他耳毒性药物,防止耳聋的悲剧发生。如用药后发现听力下降,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大家看完了,大致了解到吧?希望能帮助你们!

 2